亚洲免费看片
添加时间:支付便利性提高以后,公众持有现金的占比越来越低,多数情况下银行存款几乎就成了货币本身。以2019年9月为例,中国纳入广义货币统计的银行存款共计166万亿,现金(流通总的货币,亦为M0)规模才7.4万亿,现金规模远小于银行存款。美日经验亦如此,现金相对于纳入货币匡算的存款,占比均为低于15%。微观经验上银行存款已然是货币的绝对主体。
克尔瑞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1-9月,红星地产新增土地货值419.8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58位。三四线去化压力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拿地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红星地产未上市,其资金状况只能从母公司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及关联公司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H上市)的财报数据中窥见一斑。
1.3 传统实物货币观解释力有限只聚焦于货币职能的理论解释和货币统计指标,无法有效回答信用货币是什么。一,货币职能观无法解释目前信用货币较其他时期货币的差异。货币职能观过于强调对货币一般性规律的把握,与其说其定义了货币,还不如说是货币职能观提炼出不同形态货币最具一般性的特征。正是对这种普遍共性的精准把握,货币职能观点几乎能够回答所有时期货币是什么,且答案最终归于一点,即交易流通、价值储藏、计价标尺和支付手段等四大职能。然而货币职能观无法解释不同时期货币之所以存在差异的原因,也不能解释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和不同金融体系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货币形态。当然,货币职能观也无法捕捉当前信用货币区别于历史上其他货币的内核,也无助于我们判断当下具体的资产,哪些是货币,哪些不是。譬如我们无法根据货币职能观来判断虚拟货币,电子货币,比特币等,是否属于货币。
2.1 信用货币的两个层次先从一个不能再朴素的现实问题开始,“你有多少钱”?直观反应,兜里的现金,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纸钞硬币是一部分钱;放在商业银行里的存款是另一部分钱。现实生活中的“钱”对应的就是宏观理论或者统计范畴所指的“货币”。考虑到银行存款只是银行的记账符号,目前货币在微观经验上主要表现为现金加银行记账[6]。
以三因素框架编制货币指标,IMF最终筛选出来的是特定部门持有的高流动性金融资产。IMF编制货币指标实际上是建立在《国民账户体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基础之上。《国民账户体系》是一套统计规范,旨在刻画一国经济体中不同的部门如何参与生产、分配等经济活动,当然也刻画不同部门之间的金融行为。可以说SNA已经清晰界定并归类了目前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经济行为、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流动性较高资产能迅速影响当期价格,对当期经济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为了捕捉流动性较高资产表现,IMF以SNA体系为基础,根据特定条件[5]框定出高流动性资产,从而为货币政策提供参考。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IMF编制的货币指标,指向的就是高流动性金融资产。
3.2 现金是央行代发的国家信用央行对银行存款征收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该比例实际上体现了央行的信用背书,也就是国家信用背书,剩余部分依然是商业银行自身信用。所以大体上可以将银行存款视为商业银行的信用。现在的问题来了,怎么理解法币是国家打的欠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不防先从一个常识出发。法币的物理载体通常是一张纸,内在价值几乎可以忽略。匡算一国总资产时,考虑的是实物资产的真实价值。把所有的现金或者准备金加总起来,这部分货币的实际价值是0(假设所有的现金是纸钞,纸张的实际价值为0)。然而微观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哪个部门,现金作为流动性最高的货币,毫无疑问是资产。每个微观部门的货币资产加总起来,怎么在宏观总量上看就为零了呢?答案唯一可能的指向,现金就是一笔金融资产,道理同银行存款一样,只不过现金的负债方是央行,持有者是非央行部门。